在台灣的考試制度中,許多人追求的是記憶吐司,期待用最短的時間,吸收最多的知識。然而,許多高效能的成功人士,追求的往往是能提升學習的續航力、培養學習成就與學習興趣的讀書策略。以下分享五個提升讀書效能的關鍵:
一、認識自己的限制
不管是晨型人在半夜寒窗苦讀,或是夜型人凌晨五點起來讀書,都是不能持久的讀書方式。在不適合的時間讀書,容易導致我們對學習的興趣降低、效能降低,以至於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漸漸下降。選擇讀書場地和學伴時,也需要有同樣的考量。場地依賴型的人,可以考慮安靜的圖書館或是房間; 場地獨立型的人,去咖啡廳讀書也是一個選擇。
二、認識自己的優勢
晨型人的優勢在於早上能有清晰的頭腦,因此盡量不要把早上的時間拿去追劇或是做家事,讀一兩頁專書或是檢討一回考古題,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夜型人的優勢在於晚上可以熬到深夜才休息,有時候會比一般人多出許多讀書的時間,把滑手機的時間拿來看函授課程、寫幾回考古題,都能幫助夜型人獲得更踏實的感受。
三、外化問題
考古題寫完卻發現滿江紅,有的人會覺得「我就是程度很差,我不可能通過筆試」,有的人會覺得「有一些概念不是很容易,現在還有機會把它們弄懂」。碰到困境時,我們可以選擇把問題當作問題來解決,而不是把它當作人格或能力上的缺陷來看待,幾題選擇題不能代替或代表我們的價值。透過改變自我對話,分割問題和自我價值的界線。
四、平衡計畫和記錄
一味地擬定、追趕讀書計畫,容易增加備考時的焦慮感和挫折感,因此除了計劃以外,還可以常常記錄自己使用時間的習慣,觀察自己需要休息的時間,彈性調整讀書計畫。有野心的讀書計畫不一定能讓我們提起勁來往前衝; 輕鬆有彈性的讀書計畫也不一定會讓我們怠惰。透過追蹤習慣,慢慢評估計畫的可行性,調整計畫,幫助自己找到最沒有壓力、最充實、最有成就感的學習方式。
五、正向原子習慣
透過已經存在的獎賞式的小習慣,發展新的讀書習慣。像是在洗澡前寫10題考古題,在吃晚餐以前讀2頁專書,在下班離開學校以前檢討10題考古題等。在學習以後都安排一個小獎賞,不管是好吃的晚餐、舒壓的熱水澡、或是下班看短片等,讓學習本身和獎賞之間產生一個正向的連結,以至於學習的續航力和成就感能漸漸提升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