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2的文章

我就是不想讀書,怎麼辦?

Sophia W. 悅 現在進入了教師甄試筆試的衝刺期,我從課程中得知,很多老師都沒辦法進入讀書的狀態,我想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,例如:工作太忙太累、讀書計畫又大又難、對自己沒有信心、害怕失敗等。 我最近跟一些平台合作寫心理相關的文章和大學生的英文教材,雖然我已經出過書了,知道其實自己是很喜歡文字,也常常有文思泉湧的時刻,但是同時我也了解到,當興趣有了期限,它的趣味性一定會降低許多。我發現自己開始拖延、不斷逃避的原因,也許是因為寫作對我來說不應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,但是若自己做不到、做不好,就證明了我連自己擅長的事情也做不好了,因此有時候會讓我害怕到裹足不前。 低估自己的能力,高估眼前的困難是華人常見的困境,因為我們凡事都要想到最壞的情況,萬一我讀不懂怎麼辦?萬一我錯很多怎麼辦?萬一我寫不出來怎麼辦?這些恐懼的聲音讓我們更加排斥嘗試,也因此失去許多實踐夢想的機會。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個,幫助我走出恐懼、重拾勇氣的方法: 一、改變身份認同 原子習慣這本書中提到,當我們設定目標的時候,不應該把目標設定為「讀一本書」而是「成為讀書的人」。當我們認同自己是一個符合目標的人,就會去做相應的行動。當我感受到交稿壓力時,我會告訴自己,我是一個熱愛寫作的人、我是一個擅長寫作的人,以至於我真的會想要去寫,原本恐懼的循環不但被打破了,還形成了一個自我肯定的正向循環,也能越寫越有成就感。 同理,老師們可以試著把「讀專書、寫考古題」等目標改為,「成為讀書的人、成為積極的考生、成為終身學習的教育者」,每當恐懼來襲,試著告訴自己現在擁有不同的身份,並思考一個積極的考生現在會怎麼做選擇?一個讀書的人現在會想要做什麼?相信這樣的思維會漸漸賦予老師們重新前進的力量! 二、五分鐘的勇氣 通常我們會不想讀書,是因為可能有好幾個任務要完成,像是讀幾個章節的專書、寫好幾回考古題等,一種無疾而終的壓力可能浮上心頭,讓我們向癱瘓一樣,說服自己只要不開始就不用經驗這份苦痛。好消息是,我們其實真的可以透過降低任務的難度,減輕當下的壓力和恐懼感,與其把目標定為看完好幾章的專書,不如先把目標定為「坐下來讀五分鐘的書、寫五分鐘的考古題」,你會發現自己可能一不小心就讀了整個晚上。萬事起頭難,其實最需要推自己一把的,只有最開始的五分鐘。 三、簡化任務 讀書和許多遠大的夢想一樣,都是要先求有再求好,所以「開始讀書」比「讀了多少書

被學生挑釁怎麼辦?

By Sophia W. 悅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平常很容易遇到的情況,也是口試很常被問到的題目。 如果學生挑釁你,你會如何做? 首先,我們需要先思考,你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結果,還有這樣的效果可以維持多久。 如果你只是希望這個學生當下不要再挑釁你,但你沒有想要了解他挑釁你的原因,也沒有試著正面回應他的質疑,那你可能就是會當場制止他,告訴他記住自己的身分,老師不是好惹的,扣分、記點、罰寫、寫聯絡簿或打電話跟導師家長聯絡。 但我們都年輕過,如果老師沒有兩把刷子,用專業使我們信服,誰會因為老師的強勢和身分就信服他?即使學生沒有反擊,但他已經打從心裡無法尊敬我們,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、以身作則,用尊重的語氣說明自己的立場和心情,反而是用學生的方式激怒對方。 這個方法不管是從教育還是輔導的角度,都比較像是在處理老師的自尊和憤怒,而不是處理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問題行為,畢竟我們完全不知道他引起注意、尋求權力的原因是什麼,也許是有人際困擾,需要引起注意,也許就是在班上就是需要多一點表現的空間,也許是家裡發生了什麼事遷怒到我們身上,根本不是針對我們,老師是世界上最難卻影響力最大的職業之一,如果我們是真心在乎學生們的經驗故事,真的想要了解是什麼塑造了今天想要挑釁的他,我們就能選擇另一個更有影響力的解決方法,也就是「建立關係」。 通常學生挑戰權力有很多原因,像是斷頭班的學生可能覺得被前一位導師拋棄,所以對代課老師或是新的導師有挑釁行為。或是學生有嚴重的人際和家庭困擾,在面對老師的忽略或質問時覺得格外受挫,把所有挫折感都投射在老師身上,認為是老師的發問或忽略讓自己壓力爆表,所以才挑釁老師。 我自己曾經也被很多無心的學生傷害過,因為輔導老師基本上就是一個熱臉貼冷屁股的職業,不管是對學生家長或是同事,我們都需要積極關心、接住大家的負面情緒,最後可能還會被說太閒,簡單來說我們就是被遷怒的角色。但很神奇的是,當初那些對你有敵意的人,那些無心傷害你的人,最後常常會成為你最成功的輔導案例,因為你的不離不棄,即使遍體鱗傷也不放棄證明他們是值得被愛、被聆聽的,孩子們就算嘴巴上不說,他們也絕對看得出來你的不同。同事和孩子們會因為我們的接納和關心更願意放下防衛,讓我們看見他們受傷、疲憊、軟弱的一面,以至於我們能一起正視困境。 所以當你遇到學生挑釁你,抱著長期抗戰的心態,你可以做以下三個步驟: 一、使用我訊

提升口試說服力

By Sophia W. 悅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在口試介紹自己時,覺得力不從心? 講來講去都覺得很空泛,也覺得好像這些優勢別人也有!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介紹自己的三個層次,以及在回答時應該注意的比重。 這三個層次分別是特質、軟實力和專長。 層次一:特質 像是老師們常常會說的:我是一個善於傾聽、樂於陪伴、有耐心、有親和力、自律、外相、勤奮、善解人意、勇於嘗試、有教學熱忱、喜歡挑戰的人。 這個層次的答案比較容易和他人的答案重疊,因為這些特質基本上就是教育者常見的特質,所以除非佐證的經驗很特別,不然其實非常難幫助自己在口試中脫穎而出,因此建議在自我介紹和口試擬答中,大概提到一兩個關鍵的特質即可,不需要把自己所有的特質都列舉出來,把答題時間留給另外兩個層次的內容。 層次二:軟實力 像是團隊合作、獨立思考、邏輯分析、溝通表達、自學能力等。對選才的人來說,這個層次的內容,能展現出比特質更有價值的條件,確保老師們能在職場上適應良好,並為學校和孩子提供有品質的服務。這個層次也開始由天生的特質,進入後天學習而習得的「能力和專業」,不但能展現我們對於專業成長的渴望,更可以展現我們終身學習的態度。 層次三:專長 又稱為硬實力。像是藝術專長、體育專長、音樂專長、英語專長、輔導專長、跨領域教學專長和班級經營專長等。這個部分是和教師甄試面試相關度最高的部分,因此建議面試中只要談論到有關自己的事,70%都要盡量和自己的「專長」做結合,就能有效提高自我推薦的說服力。 舉例來說,若委員問:「你為什麼來考我們的縣市?」你可以說:「我知道貴縣市未來是以雙語教學為發展目標,我本身擁有英語的專長,也相信過去國語結合英語、自然結合英語等跨領域教學的經驗,能為貴縣市貢獻一己之力。」 相反地若我們從特質或是軟實力的角度來回答,像是「我知道貴縣市非常注重品格教育,我本身也是一個很自律、勤奮、重視團隊合作和自學的教師,相信能以身作則為貴縣市的學生塑造好的學習態度。」 前者的答案能明顯看出這位老師本人的競爭力在哪裡,後者的答案就比較看不出老師的教學實力。 最後,不論老師們提到自己有哪些專長或軟實力,記得都一定要為這些能力佐證、交代成效,像是「我曾經在班上執行簡易的寫程式體驗活動,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大幅提升」; 或是「我曾經透過和自然老師合作,設計了一個雙語的在地植物巡禮,孩子們的鄉土意識提升、在自然和英語方面的自學動機也越

教師甄試|要採納誰的複試建議?

  By Sophia W. 悅 大部分的人遇到的困難是:同事我說自我介紹太短了,我的家人覺得我的試教沒有亮點,教授說我的答題架構太鬆散了。 他們不是告訴你,自我介紹的可以加上一分鐘的專長描述、試教可以加上問答類的引起動機、口試要依據定義、經驗和成效的結構回答,而是用一個很概括性的描述,直接否定你的表現。 我們都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,因為要講出有建設性的建議是非常不容易的。但現實就是大部分的人都講不出可以怎麼修改,所以老師們只能一直到處詢問,一再被否定,不但自信心越來越低落,不知道該聽誰的建議,心裡越來越慌張。 我最心疼的就是當老師問我說「我是不是應該變得更外向,評審才會喜歡我?」「我是不是應該教這一課,評審才會想要看?」我從小就是一個極度體制內的小孩,什麼都想要做到最好,對身邊所有的人也都要以和為貴,所以我可以理解這種「依賴表現獲得肯定」的心態。 但是在美國讀書以後,我內心的叛逆和個性,竟然是被鼓勵和欣賞的,所以我才開始探索自己的人際界線,學習分辨、學習說不、學習聆聽內心深處的渴望。 在出社會的前幾年中,我發現體制中有很多的僵化,我選擇鼓起勇氣去碰撞、衝突、建立輔導制度,因為我知道我就是一個改革者,我沒有辦法、也沒有必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墨守成規的人,在我提出辭職的時候,有一位老師檢舉我兼職,我當時對人性滿失望的,但事後我很感謝他讓我確定,那不是我想要工作的環境,現在我可以跳脫體制,自在地依據自己的理想過生活,卻也更心疼那些在體制中迷失自己的老師們。 很多老師在每週一次的諮詢時間,第一句話就是哭著說「我認不出自己是誰了」,在澄清自己的生涯價值觀以後,我鼓勵老師們回到自己身上,你喜歡的自己是長什麼樣子的?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老師?再接近考期,當務之急都不是讀書、練口試或試教,然後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建議淹沒,而是找回自己是誰,以及你對教學的熱情。 以下提供幾個參考指標,當有人給你教學或是複試方面的建議時,你可以依據以下三個指標,決定是否要採納 一、誰講得話比較多? 去年我有幸看到很多榜首輔考,也許因為他們考得很好,所以認為自己的講法是唯一的方法,就滔滔不絕一直分享自己在考場上的說法和教法,像是口試時一定要像朗讀一樣有抑揚頓挫、試教時一定要配合誇大的手勢等。他們很想幫忙,卻沒有去聽眼前的考生們有什麼樣的生命故事,可以融入口試和試教中。我雖然不是榜首,但也幫助了不少人考上榜首,我看

班上有我不喜歡的孩子怎麼辦?

By Sophia W. 悅 我們都曾經陪伴過不容易愛的學生,有些孩子身上長滿了刺,總是用防衛挑戰的姿態面對老師,有些家庭破碎的孩子,不知道如何用這個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與人相處,這些其實對老師來說是相對容易調適的案例,因為我們知道他們都有過一段不容易的過去,所以教育愛滿滿的老師,可以同理孩子們的處境,但我今天想要跟大家討論的是,那一種家庭背景正常的孩子,但他就是個性跟老師不合、頻率跟我們對不上,又剛好要進入青春期,常常想要引起注意、挑戰權力,以至於常常和老師產生衝突、誤會甚至是親師溝通的障礙。 如果你有接觸過以上這些情況,甚至你現在正在面對這樣的困境,希望以下幾個正向管教策略對你有幫助: 一、接納自己和學生的人格差異 :很多有效率的老師,加上課程進度壓力,容易和生性內向、謹慎、慢條斯理的孩子起衝突,沒有時間等孩子們說話,就急著要進行下一個活動,因此常常會覺得自責和挫折; 又或是理性的老師們碰到非常情緒化的孩子,常常會被控訴不夠有耐心,不能有效同理學生的心情等。每一種個性都會有一體兩面的好處和壞處,你會怎麼描述自己的個性?這些特質帶給你的教學哪些助益?你能不能接納自己個性中的缺點?只有能接納差異的人,才能掙脫任何人或是自己給自己的控訴。 二、釐清自己不喜歡的「行為」 :當我們長時間和孩子相處在一起,我們很容易覺得「他就是那樣啦!」當行為和人格綁在一起以後,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就會讓自己非常痛苦,好像一個完全無解的困境,試著把孩子們的行為和他這個人分開來看,釐清哪些行為會冒犯到自己,像是當學生習慣用髒話當語助詞時,我們感覺到被冒犯,是因為這個行為讓我們覺得不被尊重,還是因為我們不喜歡這個人,所以想要找一個理由用老師的權威壓過他? 教育無關輸贏,千萬不要為了自尊心賠上了和學生的關係,因為「建立關係」是唯一能達成長遠教育目標的策略,不管你的教學風格是溫暖的、嚴謹的、或是專業的,我們都能透過這個建立關係的過程,更認識自己和每一個學生的獨特。 三、不強迫改變人格 :試著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,像是邀請孩子在自己的課上不說髒話,因為髒話會讓老師覺得不舒服。不要強迫自己去接受特定行為,但也不需要積極改變孩子的個性。像是面對內向的孩子,我們可以邀請孩子用文字代替話語的表達; 面對外向的孩子,請他們擔任重要班級幹部; 面對情緒化的孩子,提供冷靜的角落和深呼吸練習任務等,而非與上述擁有

這些老師的口頭禪,你也有嗎?

By Sophia W. 悅 我記得我考駕照的時候,我的教練跟我說,他最怕教到老師,因為老師意見一堆、問題一堆、很難被說服。我完全不否認我就是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,為什麼要學這個? 我什麼時候會用到? 這個規則有沒有例外? 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,這些問題都是有助於提升成效的,但是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,很多我們平常習慣的思考模式、表達方式,都可能會帶給身邊的人壓力甚至是困擾,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這些口頭禪吧! 一、你懂我意思嗎? 為了確認學生有聽懂,有些老師會習慣講完一個概念以後,補上這一句。學生可能習慣了,但是當我們面對的是身邊的親朋好友,這一句話可能讓敏感的人感覺被貶低,好像我沒有聽懂你說的話就是我的問題一樣,事實上也有可能是我們表達不夠明確。你懂我的意思嗎? 二、不是這樣,你應該要... 在教學上,我們很習慣為每件事情設定標準答案,從班級經營到學生們的作答,老師們希望也習慣每件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,這樣的特質也許能提高教學成效,但卻沒辦法拉近與人之間的距離。在學生受到霸凌的時候,我們常常透過經驗,直接假定是他的問題,跟他說「你不應該去招惹對方,應該要先管好自己,就不會被霸凌了」。像是當家人因為工作跟我們訴苦的時候,我們可能會直接說「你應該要早一點到公司,積極一點就不會被老闆盯上了」。這種說話的習慣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,能把我們長期與人建立的關係瞬間拆毀一大截,就連家人也不例外。 三、你怎麼這樣做? 最近看到很多老師練習試教的時候,會跟小朋友說,你們這組怎麼這樣做?或是跟特殊生說,你怎麼沒有加入討論?這樣的問句本質上是沒有建設性的,不只會先讓學生感覺到被質疑、被貶低,更重要的是,他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,也無從學習改進。我建議老師們改成說「你現在做的是什麼呢?」「你沒有加入討論,你還好嗎?」可以更精準地知道孩子當下的需求,以至於我們可以提供更具體的協助。這個口頭禪也很常在家庭情境中出現,有些老師在家裡常常不小心成為家裡的檢察官,有家人分享一些心裡的陰暗面,老師就忍不住說「你怎麼會這樣想?」「你怎麼會這樣做?」我幾乎可以保證,你的家人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告訴你。如果你真的很驚訝對方會有這些想法或行動,你可以說「我很驚訝你會這樣想,是發生了什麼事嗎?」「我很驚訝你會這樣做,可以告訴我原因嗎?」雖然字數大概多了兩倍,但是溝通的技巧是最值得投資的軟實力,不但我們的家人朋友學生可以

在考場上,遇到不會回答的口試題怎麼辦?

 By Sophia W. 悅 如果你是在考前看到這支影片,不是考試當天,那我還是建議要先按部就班地準備好每一個口試題,直到考前一天,練習的每一個題目,都應該要是考場上可以回答出來的題目。所以最治本、最敬業跟最保險的方法,還是要盡力練習幾十種題目和題型,盡量減少遇到不會回答的口試題的機率。 如果你已經真的準備充足了,卻還是遇到了沒有準備到的細節題,像是「新南向政策國家是哪18國?」你可以做三件事。 一、深呼吸 :通常細節或是艱深難懂的題目出現,是為了評估我們的臨場反應和EQ,所以請千萬不要慌張,先深呼吸數到五,穩定自己的身心以後再開始做以下的回應。 二、誠實以對 :誠實告訴評委自己對這個概念還不是很熟悉,今天回去會馬上查找資料或請教前輩,感謝評委的指教。 三、分享類似經驗 :分享自己雖然不知道新南向政策國家是哪幾國,但是粗略地知道是與東協和南亞國家合作,擴大台灣的進出口,並開拓南向的市場。因此,我曾經結合社會科和英語科設計課程,幫助學生從時事拓展國際觀,認識台灣和東南亞各國的物資種類,提升學生的媒體釋讀能力,提高學生的自學動機,甚至有家長告訴我,孩子回家後會開始自己練習講越南語,對於東南亞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因此我相信只要繼續設計貼近時事、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,學生都能培養一定的鄉土意識和國際觀。 只要是能和這個題目沾上邊的經驗都可以分享,但是一定要記得結合自己的教學專長來分享,不然就等於浪費了一個可以推薦自己的題目,無論分享的是哪一個經驗,都一定要在結語時引用題目中的幾個字,像是「新南向政策是為了讓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互助互惠,因此我也會透過課程,引導下一代認識台灣正在努力的方向。」讓整體的答案更切合題意。 我自己考專輔的時候也有被問到一題很難的數學(教學)題,為了不要浪費其他展現自己的機會,我很快速但真誠地說,不好意思這一部分我真的還不夠專業,希望評委多指教,然後試講了一個輔導(數學)學習困難個案的經驗,我知道評委的表情不可能是滿意的,因為我一開始就說了自己不是那麼理解,但多少還是可以因為臨場反應和EQ收到一些分數,所以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推薦自己的機會! 以上就是碰到不會的口試題可以做的三個簡單的步驟,一深呼吸、二誠實以對、三分享類似經驗與成效。 最後還是提醒老師們,一定要盡力準備各式各樣的題目,趁現在把不懂的專有名詞都趕快看懂,設定好可以分享的經驗,才是拿

口試中要列點和還是要講經驗

By Sophia W.悅 口試中要列點和還是要講經驗? 其實這兩個是可以結合的,我常常提醒老師們口試的架構是前言、經驗和成效,很少有提到「列點」這個選項,原因是我自己習慣把策略通通放進經驗裡呈現,例如若題目是:「家長質疑你太年輕,你會怎麼做?」 很多人會選擇用列點呈現 第一,我會同理家長的擔心; 第二,我會告訴家長我的經歷和專長; 第三,我會請教家長未來希望我可以如何幫助他的孩子 這樣就講完了,不但長度比較短,也會顯得整體答案有一點空泛、不具體。 最重要的是,評審並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,以及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不是有效的。 所以,我通常會用經驗來分享以上這三個策略,像是:「我曾經遇過一位家長,擔心我太年輕,沒有足夠的輔導經驗,沒有辦法幫助她有自傷傾向的孩子。我同理家長我能夠理解這樣的擔心,因為她真的很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照顧,並趕快好起來。因此,我主動跟家長分享我的專長在於為學生設計個別的輔導計畫,根據孩子的興趣,挑選音樂治療、藝術治療、遊戲治療等方式,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幫助有創傷經驗的孩子,孩子們的情緒也都有明顯的好轉。最後,我請教家長,孩子自傷可能的原因,以及家長希望我如何幫助這個孩子。家長說,其實她知道我是專業的,只是她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幫助孩子,才會覺得也許身邊的人都和她一樣很無力。在這一次的談話過後,家長開始信任我,並不過問晤談的內容和過程,只是常常鼓勵孩子多到輔導室來聊聊。經過一段時間情緒的梳理,孩子能用圖畫、文字和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,不再需要透過自傷來減輕心中的痛苦。家長也更加信任輔導,不但孩子的狀況好轉,家長的輔導知能也增加了。 最後再進入結語:我相信,危機就是轉機,受到質疑就是與對方建立更近一步關係的機會。 以上就是我融入策略和成效的經驗分享。 若是老師們真的真的沒有相關經驗,的確也是可以列點的,但是一定要越具體越好,以上述這個例子舉例,在沒有情境脈絡和經驗故事的輔助之下,我們需要先分析家長質疑我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,才能使接下來的策略顯得更具體。例如: 家長會質疑我太年經,可能的原因有:「家長曾碰過年輕的老師,有過不好的經驗」; 「家長很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照顧」; 「家長不了解輔導,所以不知道如何信任輔導老師」等。 碰到以上的狀況時,我會... 第一,同理家長擔心,肯定家長對孩子的關心 第二,我會和家長分享我的輔導經歷和專長,例如輔導本科系、有張老師的接

對教學失去熱忱了怎麼辦?

By Sophia W. 悅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,如果對教學輔導失去熱情了可以怎麼辦? 通常會失去熱情可能有兩個原因,一個是和特定一種學生互動時,讓你覺得特別挫折,像是面對挑釁的學生、哭不停的學生等,會讓我們覺得長時間被責怪,付出了這麼多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饋,進而對學生和教學產生失望感。另一個失去教學熱情的原因是,我們不知道自己教的怎麼樣,沒有機會得到學生的回饋,千篇一律的教學感覺很沒有挑戰性,也沒有成就感。 要解決以上兩個失去熱情的問題,可以使用相同的策略,也就是撰寫教學日誌。但不同於大部分的人撰寫「概括性的」教學日誌,像是今天我教了些什麼,我可以如何修正等,我在這邊要介紹的是針對學生「個別的」教學日誌。 我們可以針對比較棘手的學生,撰寫個別教學日誌,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情,包括孩子的反應是什麼?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反應?我的處理方式是?我為什麼會這樣處理?是否有幫助到孩子?我的感受是什麼?孩子的感受是什麼?我做得很好的地方是?我可以再加強的部份是? 不只是稱讚自己重要,當我們反省可以如何改進時,會突然獲得一種頓悟和方向感,也會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兼顧教學與輔導的,控制感提升,同理心教學熱忱就能恢復許多。 若是因為在教學上沒有挑戰性而失去教學熱忱,則可以試著撰寫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教學日誌,分別檢視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需要的是什麼?我的教學策略是否能幫助到他,我可以怎麼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,才能讓這個孩子更有安全感?我可以怎麼改變教學流程,才能讓這個孩子跟得上進度? 我自己在帶領輔導團體時,不會只是設定一個團體的目標,而是分別撰寫每一個個案需要的是什麼?檢視自己設計的活動是否能幫助每個孩子達到個別的學習目標,這個習慣不但讓我在設計課程是更有方向,在課程結束後也更容易看見成效,更重要的是我和這些孩子個別的情感連結都會加深,因為我會讓他們知道我在乎他們分享的每一個故事,也都會記錄在我的個案紀錄中,因為他們能感受到關心,所以我對他們的影響力也會提升,根據阿德勒的理論,情感連結是教育和輔導成效最重要的途徑,而撰寫個別的教學日誌和計畫,有助於我們對每個孩子產生好奇,以至於能導向更深入的情感連結,對學生產生最大的正向影響力。 現在當我諮詢完一位老師時,我都會認真記錄老師們的優勢能力和需求,檢討這一堂課的疏漏,設定下一堂課的目標,我發現這樣的紀錄能同時紀錄老師們和我自己的成長,不管是表達能力、時間

口試擬答示範|如何規劃線上課程?

By Sophia W. 悅 最近疫情大家真的是辛苦了!相信近期大家的資訊能力都瞬間提升不少,在口試時我們也一定要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,把自己線上教學的經驗大方呈現出來,即便你是代課或是應屆畢業的老師,也可以透過實際了解以下策略,在口試中自信地列點陳述。以下是我針對規劃線上課程的示範口試擬答: (前言)線上課程的目的並不是要跟同事們評比誰教得比較好,而是發展出適合自己班上學生的教學策略。因此,我會把重點放在分析孩子們的個別需求,以及精進自己的資訊能力。 在引起動機方面,我使用均一平台影片理財相關影片,和學生討論需要和想要的差異。另外,我利用Google Arts互動遊戲,讓學生分組競賽,猜測重要的藝術品來自於哪些著名的博物館,激發他們預習和自學的動機。 在發展活動方面,為了維護學生的視力保健,我把每一課的課文解析預錄成影片,把同步的視訊課程縮短,再把全班分成六組,安排各組上線同步提問,進行遊戲競賽以及內容深究,確實照顧到個別學生的學習需求。 最後在評量方面,我會使用翰林雲端速測平台、Kahoot、PagamO以及小組簡報成果發表的方式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。我也會和家長保持密切聯絡,即時提供有需要的家長課外補充資源。 (成效)在經過幾週的課程以後,雖然大家都還是很希望疫情趕快結束,但是孩子們已經能掌握線上學習的步調,家長也回饋說孩子們會為了隔天的競賽努力查資料、也花上比平常更多的時間玩PagamO,學習興趣和動機都提升了不少。 (結語)線上教學是在非常時期特殊的教學方法,因此最重要的並不是趕課或是完成課程進度,而是確保學生持續享受在學習當中。透過以上策略,我們班上的孩子們都能專注於學習,培養自學的興趣和能力,而非迷失在疫情焦慮當中。 以上就是一個簡要的口試擬答示範,如果你有設計過比較特別的線上課程,也可以用一個經驗,依照以上引起動機、發展活動、評量等架構描述整個課程架構,例如水資源相關議題、緩解疫情焦慮等課程。 在我這幾週諮詢的經驗當中,發現大部分的老師會把線上教學的重點放在和家長溝通的部分,我知道這在教學現場的確是關鍵中的關鍵,但是在口試中,還是建議把重點放在老師的教學和與學生的互動,以及老師實際提供的學習策略和成效。把焦點轉回學生身上,就有機會讓評審感覺到你的班級經營良好、親師溝通效率高,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和家長進行溝通。 別忘了每個月我們都有教師甄試複試的文字諮詢

碰到沒有準備過的口試題該怎麼辦?

By Sophia W. 悅 最近很多人問我口試回答是不是一定要列點,那如果碰到沒有準備過的題目怎麼辦?我今天的影片其實就是示範,遇到沒有準備過的題目可以怎麼組織答案。我要用一個很夯的議題來呈現這一題,就是「網路成癮的輔導」。 首先可以先思考題目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?「在你的經驗中,網路成癮是什麼意思?」「可能的成因為何?」「我會從哪些方面著手?」簡單說明你對題目的理解,像是: (前言)網路成癮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向度。內在因素像是學生缺乏認同感、成就感、價值感,外在因素像是交友圈、父母管教風格等。」 (策略)網路成癮的前兆像是沒有精神、人際關係疏離、對學校生活興趣缺缺等。當我觀察道學生出現上述情況時,我會先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,包含就寢時間和使用電腦的時間,若有長時間使用電腦的狀況,我會與家長聯絡,和家長討論合適的親職教養策略,共同幫助孩子建立對其他事物的興趣,像是運動、繪畫、音樂等。在學科方面,我會給予孩子更多社會性增強,並給予孩子在班上展現自己的機會,增加他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。在人際關係方面,我會透過課程設計和班級經營,創造孩子與組員共同合作溝通的機會,提升孩子在班上的歸屬感和班級向心力。 在描述完輔導策略以後,就可以用一個經驗實例涵蓋以上策略。 (經驗)我曾經教過一個高年級的女孩,她因為在學校沒有要好的朋友,學科成績也不是很理想,所以沈迷於網路世界,希望能獲得一些成就感,但反而在現實生活中的控制感越來越低,也越來越想要躲進網路世界中。我和她一起找出了這些惡性循環,在學校越不與人交談,越沒有歸屬感,越想要玩遊戲找網友。上課時越不學習,對學習越沒有成就感,越想要去網路世界賺取點數。我和她一起討論可以如何打破這個循環,她提議下課時間和同學聊聊韓劇,上課前稍微預習課文,並在父母的合作之下,幫助她在11點以前休息。孩子在學校的精神變好,和同學的正向互動增加。導師也盡量在孩子擅長的課程中,給予大量的稱讚,以至於孩子越來越願意利用晚上的時間預習和複習功課。我陪伴著孩子見證了這一個很不容易的過程,也見證了孩子踏出舒適圈的勇氣。 這樣就是一個完整的擬答。 如果你沒有輔導網路成癮的經驗也沒有關係,因為很多經驗都是相通的,當你定義網路成癮的成因是因為學生需要成就感和歸屬感,你就可以稍微把題目轉向,分享你輔導各種學生的實例,像是幫助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找回學習興趣,促進班級向

教學演示一定要注意的十件事!

By Sophia W.悅 注意學生的年紀和用語 很多教學演示都是針對高年級,也就是青春期的孩子,不太適合使用「小朋友、哇、愛的鼓勵」等用語,很多學生可能會覺得被貶低喔!高年級適合使用的詞像是「同學們、組員們」,稱讚的詞則是越具體越好,像是「這一組工作分配得很仔細、小明的觀察力很敏銳」等,避免再使用空泛的稱讚像是「好棒、好聰明、好厲害」。 正向班級經營開場 O「我看到第一組和第三組已經把課本拿出來了,請小老師加分」 X「小明你的桌椅沒有對齊,第二組還有人沒有坐下來」 每次只問一個問題 O 「有沒有人記得我們上一堂課談到哪些重點?」 X「有沒有人記得海豚是哪一種動物?它有哪些特性?作者是怎麼描述海豚?」 問題完整,避免接話 O「湖濱散記的作者是誰?」 X「湖濱散記的作者是一個...?」「很好,作家和哲學家」 一個問題請一個學生回答 O「小明說蘇軾是一個學識豐富的詩人,你們還有認識哪些學識豐富的詩人?」 X 「小明說蘇軾是一個學識豐富的詩人,那小明你還知道哪些學識豐富的詩人?」 僅強調放慢「重要關鍵字」,減少斷句 O「今天我們要上的是,因數與倍數」 X「今天,我們要上~的,是因數,與,倍數」 包含生活化的提問 O「老師昨天撿到一片樹葉,有誰可以告訴我這是哪一種樹的樹葉呢?」 X「請各位同學打開課本第三課-秋天,把課文讀一遍。」 包含特生危機處理 O「小明在小組討論的時候被同學否定,所以很生氣是嗎?那請小明先到冷靜角去休息一下,等下課老師再來和你們談談剛剛發生的事。」 X「」 戴著口罩也要微笑 O「Time‘s up everyone! Please take a sit.」 X「Time’s up everyone! Please take a sit.」 一定要到台下巡視 :走動並回饋各組的討論(建議以三組為主)。

教師甄試|如何選擇報考縣市?

By Sophia W. 悅 每一年有很多縣市的考試日期是同一天,所以老師們很難決定到底要挑戰哪一些縣市。特別是在像中區包含了這麼多縣市,到底要怎麼做選擇? 光是從錄取名額來看,其實非常難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! 以下提供幾個評估的方式給大家參考: 一、筆試分數採計比重 以中區為例,考試的科目相同,但是最後採計的比重不同,像是台中筆試佔總成績30%、南投15%、新竹10%,如果你對筆試相對有自信,可以選擇報考筆試採計比例較高的台中; 如果你對於這些縣市的考科比較沒有信心,就可以選擇報考筆試分數採計較低的新竹。 二、教學演示形式 如果你是擅長沒有教具的試教,在台中勝出的機率會比較高。如果你擅長製作、使用教具,在新竹勝出的機率會更高。如果你擅長事先準備教案,在台中考試投資報酬率較高; 如果你擅長現場抽題撰寫教案,新竹也許更適合你。 三、地理位置 對我來說,在一個我喜歡的城市擔任代理老師,比在一個我不喜歡的城市擔任正式老師更快樂,所以我會報考比較適合自己的縣市。但也許對你來說,只要能考上正式老師,在哪裡租房子、過生活都沒有關係,那你就可以不用考慮地理位置這一個項目,只要評估前面兩個因素即可。 以上就是三個可以評估的方向,最後想再提醒各位老師,不要被教甄的體制決定,只要你有毅力、有熱忱盡力準備,你絕對可以主動選擇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。

口試擬答精簡有重點|遠離廢話魔咒

By Sophia W. 悅 在這幾年輔考的經驗中,我一直期許自己多告訴老師們「可以」怎麼做,而非「不能」怎麼做,以至於老師們可以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下練習嘗試錯誤。 但是我一直有一個遺憾,就是沒辦法告訴老師哪些話其實是屬於廢話的部分。它們乍聽之下很無害,但其實會讓人感覺答案很空泛、很籠統,更致命的是,它們默默吞噬著口試中「重點的比重」。 今天就要幫助大家來辨識幾個廢話的類別,以及可以如何讓這些廢話變成「重點」 一、多談課程的「歷程」,避免談論顯而易見的「原因和目的」 : 1.我請學生搜集台灣氣候變遷的資料,並用英文進行簡單的簡報 (X) 因為我希望增進學生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鄉土之情(原因) (O) 請學生分析氣象台、Youtube影片中的資訊,解釋全球暖化對於台灣的影響(歷程) 2.我請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(X)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、發揮團體的向心力、培養溝通的能力(目的) (O) 各組組長依照個人的特長分配實作、紀錄和報告等任務,負責實作的同學實際計算桌面的長度,負責記錄的同學一邊紀錄桌面的長度,一面計算六張桌子的面積,負責報告的同學統整檢查每一個布題的答案和單位(歷程) 二、前言和結語不超過一句話 前言的功能只是為了讓答案更有結構,更完整,但很多人會認為前言是為了讓評審了解題目的意思,所以得把定義講得像專書中的定義一樣鉅細靡遺。 例如: (X)合作學習是教師將不同能力的學生分配至一個小組中一起學習。觀察學生的情意、認知與技能,讓他們在小組中發揮所長,達到共好的境界。 更精簡的說法是: (O)合作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在同儕的互動中,建立人際溝通能力。 別忘了題目是評審出的,他們已經知道定義了,千萬不要把比重都放在前言。 再來,結語的功能是為了扣回題意,讓評審知道這個答案從頭到尾都是沒有離題的,而不是為了對評審大談你的教育理念。例如: (X) 我覺得學生有潛力可以達到共好的境界,只要讓學生在情意、認知和技能方面均衡發展,他們都能喜歡上學習,也能在社會上適應得更加良好。 更精簡的說法是: (O)我相信透過以上策略,學生都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標。 三、用專長代替特質 教育者的特質都很類似,所以特質是基本的,不會加分,例如你可能會說: (X) 我是一個善解人意、樂於合作的老師,透過傾聽和談話,陪伴了許多特殊生。(輔導特質) 更有重點的說法是: (O) 我透過高層次的

如何停止憂慮?

By Sophia W. 悅 我自己是一個很敏感、很容易擔憂的人,從讀書時期開始,只要看到有人在讀書,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讀得不夠多,考試會不會考輸其他人; 看到朋友們在交頭接耳,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沒有留給朋友足夠的時間,會不會被冷落、取代了; 出社會以後,更是擔心自己對於轉職、理財、交友、結婚和移民等選擇是否正確,會不會讓十年後的自己失望,會不會成為一個失敗的人。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這十年我的心境轉變,雖然這一路上我離舒適圈越來越遠,不管是從鐵飯碗轉職為自由業者,還是從台灣移民到荷蘭的歷程,這些過程都充滿挑戰和變數,但卻也幫助了我,從一個為未來感到焦慮的人,變成一個能夠放手享受當下的人。 會有這樣的轉變,我覺得有三個主要的原因。 第一是我的未來真的很未知,我不知道下個月會有多少學生、多少進帳,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期限內考完五個荷蘭文移民考試,我不知道在融入新的文化的過程中,我的心裡能不能產生足夠的歸屬感,但也因為這些變數,讓我開始習慣和接納未知的存在,經過一年以後,我發現只要我夠努力,每個月的經濟都不成問題,我能對新的文化好奇,也能意外交到一些好友,原來並不是「未知」攔阻了我的快樂,真正耽誤幸福的是我「對未知的恐懼」。 第二個轉變的原因是內在的成長,過去我是一個很控制的人,一定要按照密密麻麻的讀書進度讀書,一定要安排一段有品質的時間陪伴朋友,一定要用智慧的話改變身邊的人,一切都要在我的計劃之中,我才會覺得安心、覺得自己有價值、覺得生命有意義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發現大部分的快樂,卻都是放手以後才會得到的。像是接納他人成長的時程,不強求個案立刻改變; 旅遊時放下部落格的建議,接納旅程中意想不到的挑戰和驚喜; 放下對「理想情人」「理想家人」「理想朋友」的期待,而是專注於成為「理想的自己」。以上這些訓練,幫助我用更坦然的態度面對生活,不過度活在計畫中,不過度期待而不會過分失望,情緒的起伏明顯變小很多, 也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成長的歷程。 第三個轉變的原因就是信仰,聖經上有一節我很喜歡的經文,「應當一無掛慮,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和感謝,將你們所想要的告訴神,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,必在耶穌基督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。」 這句話是由一個聖經中的重要角色保羅,寫給他所照顧的基督徒們,但當時保羅寫這封信時的背景,並不是他正在吃喝享樂,而是他因為傳教的原因在監獄裡受刑,隨時等著被暴君尼